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赵天骄)“我们希望未来的大学把学习、科研和生活这三件核心的事情互联化起来,形成一个新型环境,使人能够在无缝的、高效的、便捷的校园之中生活。”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于9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在上海主办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上表示。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速,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面临信息孤岛、信息安全隐患等方面的挑战。如何通过“互联网+”打造智慧校园,成为很多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为促进高校搭建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举办了此次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程建钢、深圳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秦斌、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鸿雁、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应飚、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办主任陆以勤、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中教之声事业部主任郜云雁、腾讯智慧校园项目总监邵馨苇以及来自各高校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共同透视当前中国智慧校园现状,剖析智慧校园发展难点,探讨“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趋势。
任友群认为,在智慧校园的架构下,学校将会变成一个更小的局部,校园并非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在在线课程、物联网的环境下,外面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的更大空间,网络空间将会和学习空间合在一起,“网络延伸到哪里,你的学习、科研、生活也能延伸到哪里。”
程建钢则发表了自己对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在他看来,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教育从农耕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育相应地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他说:“目前,教育教学发生了三大变化。首先是人类的知识建构走上了分布式知识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知识的存储不再仅限于人脑,而在服务器,实现了人机交互的互联互通;其次,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需要;第三,我们的教育教学迈入了混合教育阶段,也就是教育的线上线下结合。”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办主任陆以勤比较分析了App、移动网页、即时终端三种常见的移动互联网实现方式,认为即时通信终端具有接触成本低丶使用频率高的优点,可以作为智慧校园的连接器。同时,他引用了一份90后学生关于即时通信终端和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比较分析报告,该报告中指出“95前的学生用QQ、微信和微博的人多,95后的学生用QQ、QQ空间以及贴吧的人多。”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应飚则介绍了自己在运营公众号过程中的经验:“大部分学校和部门在做的时候对新媒体理解是有误的,他们觉得把原来网站的东西搬到微信端,就觉得是在做新媒体,其实这个完全不一样。网站的信息我们叫1.0时代,微信是3.0时代,关键是对信息分享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是什么?我们很多时候都太严肃了,需要吸引人,水果、花草、小动物和帅哥美女都要发。”“我们在校园里面的信息化分了三个层次,一个是管理应用层次,一个网络互联层次,还有设施应用层次,目前,我们把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协同做好,作用到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圳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秦斌介绍道,该校在校园里建立了uooc联盟,实现全国地方高校的课程资源共享,目前安徽建筑大学和长春大学等高校都已经加入了uooc联盟。而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鸿雁则介绍了学校新媒体建设的进程,该校除了微博、微信的运营外,还发布了自己的公仔形象,深受师生欢迎。
本次研讨会特邀专家戴同德在会议最后总结时表示,在新的互联网变革下,连接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最核心的是我们对象发生了变化,对象的聚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把各种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人与人、人与关系的连接,实现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实现实现个性化的师生服务和校园宣传,应该是目前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关注的方向。